-
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在汕尾市场取得了经营成果,这家作为中国中铁旗下骨干的企业,凭借扎实耕耘,已经在汕尾培育出了核心的成熟市场,得到了政府方面的高度肯定与支持,也树立了央地协同、互利共赢的一种新标杆,深度融入了汕尾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。
他们成功拿下了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项目,这个项目代表了他们进入了标志性文教地标的建设领域。一个地方的学院,往往是当地文化和未来的象征,承载着年轻人的希望…所以这类项目的意义,有时候不只是建筑本身,对吧?它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和承诺。
他们也强势挺进了现代化港口领域,拿到了白沙湖公用码头的建设工程。码头是港口城市的命脉,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纽带,更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!建设一个公用的码头,就意味着为更多的船只和货物提供了停靠与流转的平台,这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功。
建设中的汕尾白沙湖公用码头项目,就是一个例子。这个项目正在进行中,它不是一张图纸,而是每天都在变化的工地。工人们、机器、材料…它们共同在海边塑造着一个新的功能性建筑,这个建筑未来会成为汕尾“蓝色经济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这一切都在发生!
8月16日这一天,汕尾市举办了一场活动,名字很长…叫2025年开渔文旅活动暨项目推介签约开工投产仪式。集团的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袁敏也受邀出席了。这种活动,既有传统的开渔仪式,又有现代的项目签约,把文化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了一起,很有意思。
活动期间,袁敏还和汕尾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逯峰,以及广东省港航集团的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道武等领导,一起启动了开渔仪式。这种共同参与的举动,本身就是一种信号,对不对?它表明了各方合作的意愿和对未来的共同期待——一个简单的动作,背后有很多含义。
参加活动不只是为了仪式。袁敏还去考察了海洋牧场码头项目,以及网箱的建设情况。他亲自去看,去了解项目的进展和实际情况。一个领导者,不能只听汇报,也要用自己的眼睛看,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土地,这样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,不是吗?
就是在这次活动上,集团还进行了一个项目的签约——现代化海洋牧场“联农带农”项目。这个项目的名字就说明了它的目标,它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海洋牧场,更重要的是,它要通过这个项目,来联系农民、带动农民,让当地的农户也能从中受益。
这个项目的签约,有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钱所军,还有广东指挥部、港航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参加。一个重要的项目,需要各个层级、各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在场,这确保了项目从决策到执行的顺畅,也显示了公司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,是非常高的!
袁敏在汕尾时说了一段话,他说广州局是“因海而生、向海而兴”的。这句话很形象,说明了公司的基因里就带着海洋的属性,它的发展离不开海洋,也必将向着海洋去拓展。这种发展理念,恰好和汕尾这个沿海城市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,这是一种双向的奔赴。
下一步该怎么走呢?袁敏表示,集团将持续发挥自己的优势。这些优势很具体,比如他们有“港航特级+爆破一级”的资质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他们在港口航运工程方面是最高等级的,在爆破工程方面也是一级水平,这些都是国家认证的专业能力。
除了这些专业资质,他们还有一个优势,叫做“全产业链优势”。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,但其实就是说,他们能把一个项目从头到尾都包下来。从最开始的规划设计,到中间的施工建设,再到最后的运营维护,他们都能做。这样一来,效率更高,责任也更清晰。
正是因为有这些本事,他们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和汕尾市的合作。合作不是一句空话,是需要有实力作为基础的。他们希望能够更深度地融入汕尾的“蓝色经济”发展里面去,成为这个发展战略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,而不只是一个旁观的承包商。
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?袁敏也说得很清楚——为汕尾市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。这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,但也是一个很实际的承诺。他们的每一个项目,每一次合作,似乎都是在为这个最终的目标添砖加瓦,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。
这家企业,一直都秉承着一种叫“永立潮头勇于争先”的企业精神。这个精神,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,是在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,不断去挑战新的领域,不断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的位置。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,也是他们认真履行央企责任的体现。
他们在汕尾的业务范围很广,除了上面提到的港口和文教项目,还涉及综合交通网络以及市政环保基建等领域。这意味着他们的建设能力是全方位的,无论是地上的路,还是地下的管网,无论是看得见的地标,还是看不见的基础设施,他们都能参与其中。
这种全面的融入和深度的耕耘,自然会带来积极的结果。他们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与大力支持,这不是偶然的。因为他们的工作,确确实实地推动了地方的发展,解决了地方的需求,创造了实际的价值。这种双赢的局面,才是最稳固的合作关系。
举报